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明三重属性及其当代启示

    杨子飞;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明一词有三种属性,对应三种含义,分别带来不同的启示:作为名词的文明就是“文明体”,它是指人类创造物的总和,作为人类创造物的文明既是复数的(多)又是单数的(一),但对于多与一的关系处理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进路,西方文明观是一元论文明观,它以取代多元为代价,难以避免文明冲突的悲剧,而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文明观,在多元中实现一体共生,有助于促进多元文明的和谐共处。作为形容词的文明就是“文明的”,它是指彰显人性的行为,人创造文明的过程既是显化人性也是提升人性的过程,文明是人的文明,人是文明的人,这种以人为本的文明观可以帮助当代人矫治以物质、资本为本的文明观所导致的各种弊病。作为动词的文明就是“文明化”,它是指人性的可能性不断实现的过程,没有最文明,只有更文明,它要求人们抱持一种开放进取的文明观,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2025年03期 v.37;No.34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学人风采

  • 魏则胜 教授

    <正>魏则胜(1969—),安徽合肥人,199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政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伦理学研究。

    2025年03期 v.37;No.34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讨

  •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组织动力机制研究

    祝大勇;汪珊;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强化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明确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作为直接实施者的责权利关系,以系统整体的组织激励和组织约束为一体化进程输出组织动力。但目前仍存在一体化组织不明确不清晰、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对一体化仍存在意义认知上的个体差异性、一体化课程管理存在外部目标牵引的弱刺激性和绩效考评导向性不突出的软约束性等问题,影响组织动力的持续生成和稳定输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责权利,以高成就事业心激励和底线约束来强化共同体的事实存在,激发和汇聚思政课教师个体动力,不断提供一体化深入发展的组织动力。

    2025年03期 v.37;No.345 7-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樊爱霞;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新要求。为落实这一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紧扣以“史”资政育人的课程特色,从史、时、事维度,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进路,引导大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认同,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前提;抓住落细落实这一关键切口,培养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彰显价值引领,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旨归;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品读红色家书、瞻仰红色基地、弘扬红色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穿透力,培育政治过硬、情怀深厚、道德优良、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5年03期 v.37;No.345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 契机、危机、转机: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探析

    李晓婷;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当务之急。伴随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数字画像、智能推送、沉浸体验、高频交互,为思政课建设创造了新契机。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过度运用也会带来思政课教学的潜在危机,造成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失衡、数据的失范、关系的失调、价值的失度。数字时代,面对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契机与危机并存的矛盾局面,需要强化数字观念,明确思政课教学的发展理路;整合数字资源,凝聚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合力;培育数字素养,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主体能力;规范数字运用,保持思政课教学的理性反思。

    2025年03期 v.37;No.345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社会学研究

  • 智媒时代青年网络行为决定的平台差异与代际分化研究——以“不秀恩爱”为例

    孙金玉;

    与传统媒介时代相比,智媒时代的“发帖”使得“秀恩爱”更加便利,但许多青年拒绝这种更具“便利性”的“秀恩爱”方式。基于学界有关青年“秀恩爱”的行为动机、场域因素和发生主体等方面的研究,透视青年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不秀恩爱”现象,是体察青年网络行为决定的重要窗口。通过虚拟民族志和半结构式访谈发现,青年“不秀恩爱”行为决定呈现出平台差异性,在半熟、熟人、公众社交网络平台的发生频率依次升高。同时,青年“不秀恩爱”行为决定具有代际差异性,“90后”青年更多从人际交往、平台技术等“外因”解释自己“不秀恩爱”的行为决定,而“00后”青年认为自己“不秀恩爱”的行为决定更多源于性格偏好、恋情发展状况等“内因”。为进一步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工作,应着重完善社交网络平台的运行监管制度,持续观照“两代青年”的思想动态。

    2025年03期 v.37;No.345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 成功老龄化的概念与测量研究综述

    李琦;

    成功老龄化理论打破了老年人必然脱离社会的传统认知,将其视为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自成功老龄化概念提出以来,发展出生物医学模型、心理社会模型及多维模型等多种概念模型,对成功老龄化水平的研究也运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但诸多研究结果尚未达成共识。通过梳理和总结成功老龄化概念与测量方面的研究文献得出:未来这一概念研究的方向是强化成功老龄化理论的指导作用、重视老年人自身视角下的概念开发、创新概念构建方法;在成功老龄化的测量方面,要优化测量标准,完善测量方法,运用本土追踪数据动态测量成功老龄化的水平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2025年03期 v.37;No.345 36-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法学研究

  • 面向国际竞争的涉外“双碳”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莫张勤;卢易;

    “双碳”目标的制度推进、“双碳”领域的国际竞争以及“双碳”背景下的全球环境治理急需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涉外“双碳”法治人才的强有力支撑。但目前我国涉外“双碳”法治人才存在供给严重不足、专业素养亟待提升、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低等问题。在政府层面,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以扩充涉外涉碳法治人才数量,并对涉外涉碳法治人才实施分级分类入库管理;在社会层面,应建立高校培养+在职继续教育培训的培育体系,丰富涉外涉碳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层面,要精准识别涉外涉碳法治服务的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推动涉外涉碳法治人才供给结构优化,从而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涉外“双碳”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2025年03期 v.37;No.345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 案源、访源“双源解纷”体系研究

    燕艳;韩彦霞;吉飞;

    司法视角下的矛盾纠纷发展,往往经历诉前、诉讼、诉后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关联性极强。案源、访源之“双源解纷”是对矛盾纠纷的分阶段识别、全周期治理的科学方法。“案源解纷”通过紧扣质效办案,不断增强案件办理结果的公正性,使程序合规并解决案件中的实质问题;“访源解纷”通过探寻信访矛盾背后的症结,从根源找出矛盾产生诱因,从源头入手进行矛盾化解,以综合履职最大化释放社会治理效能。

    2025年03期 v.37;No.345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试论概念分析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三重定位

    王俊斐;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中遭遇的“概念困境”,需要在重新厘定“概念分析”三维定位的基础上,将形塑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意识和概念自觉作为破题之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概念分析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起点,更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深化拓展,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基本单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应确证和突显概念分析的前置定位,体现出其在“讲道理”和讲好、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中的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概念分析是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反思思维的总体呈现,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始终。

    2025年03期 v.37;No.345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 价值、要义与机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理念的学理审思

    李成超;

    “融入”具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场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价值。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融入”在结构论、过程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等论域中,其要义分别呈现为教育要素的互构共生、教育过程的协同融合、教育方法的结构重塑、人与社会的发展共进。基于教育理念的人本向度、教育内容的价值向度、教育对象的接受向度、教育环境的生态向度和教育手段的技术向度,“融入”分别体现为“需求—对话—体验”的协同、“境遇—需求—时序”的融合、“认知—情感—行为”的耦合、“场域—叙事—共生”的建构、“具象—数据—交互”的重构等机理。

    2025年03期 v.37;No.345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 新时代公民生态道德培育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借鉴

    裴黎黎;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公民生态道德,可以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与生态道德责任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突破发展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敬天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禁发节用”的生态实践观体现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以及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荣”的理念,为培育新时代公民生态道德提供了宝贵资源。新时代,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依然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为培育公民科学生态道德观、激发公民生态道德责任意识、提高公民生态道德素养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

    2025年03期 v.37;No.345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高教论坛

  •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廉洁教育的三重维度

    畅笑楠;康妮;李楠楠;

    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新鲜血液和生力军,是加强廉洁教育、强化源头预防的关键主体。从理论之维、现实之困和未来之路三重维度对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廉洁教育进行把脉论治,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政治素养,更是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廉洁教育实践中,发现其存在廉洁理论基础薄弱、廉洁文化了解不够、廉洁价值认知偏差、廉洁主体意识淡薄等现实问题。为此,要夯实廉洁教育的理论基础、汲取廉洁文化精髓、培育廉洁价值观,增强主体意识,增进大学生党员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组织认同,从而提升廉洁教育实效性。

    2025年03期 v.37;No.345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 经济管理类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研究——基于教师的问卷分析

    高彦;赵君彦;李珍;吕冰;李思靓;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如何唤醒和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课教师传道、育人的自觉与能力,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举措。文章围绕“教师隐性素养提升”“课程显性成果转化”“教学思政融合深入”三个层面展开课程思政实施效果问卷调研与分析,发现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工作依然存在对课程思政作用认知不足、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精准、课程思政融入方式单一、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欠缺等问题,因此要以厚植学生的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为目标,要以精准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拓展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等为对策,通过科学的效果评价,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2025年03期 v.37;No.345 85-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历史与文化

  • 基于游戏产品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经验、价值与启示——以《黑神话:悟空》为例

    刘映芳;

    《黑神话:悟空》实现了中华文化与现代游戏理念和技术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现代游戏载体。《黑神话:悟空》用中国名著小说《西游记》铺设游戏剧情、用中国特色景观构建游戏场景、用中国神话人物塑造游戏角色、用中国审美元素设计游戏风格、用中国哲学思想塑造游戏精神,让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体现出可视、可感、可亲、可探的鲜明特色,有助于实现文化自信的全球展示、文化思想的全球交流、文化形象的全球塑造、文化软实力的全球提升。这就启示人们,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要注重实现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融会贯通、科学技术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同频共振、本土需求与国际需求的协同对接。

    2025年03期 v.37;No.345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 内生与外推:晋商匾额家训文化再生产动力机制——以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视角

    张旭光;

    晋商匾额家训遗存固化彰显着明清晋商奉为圭臬的道德伦理遵循,集中展现了明清晋商家庭教育思想,是中国家风家训建设的重要资源。目前,晋商匾额家训文化传承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借鉴布迪厄基于场域、惯习、资本三个核心概念构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可为晋商匾额家训文化传承困境的突破提供多种思路和理论支撑。实现晋商匾额家训文化再生产,必须重塑文化自觉新惯习,构筑传承发展新场域,构建“内生—外推”式动力机制,建设新的“场域-惯习”环境,在守正与创新中使晋商匾额家训遗存焕发时代光彩,助力优良家风建设。

    2025年03期 v.37;No.345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阅读史研究:述评与展望

    闫志强;

    中国共产党阅读史关系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群众动员等系列实践活动。相较于阅读史视角在中国古代史等领域的应用,中国共产党阅读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阅读理论、阅读主体、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功效等方向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一步的研究应更加聚焦政党视角,加大现实关照力度,加强文献挖掘以及运用比较视野加以观照。中国共产党阅读史的研究反映了新文化史理论在中共党史领域的运用,体现了中共党史的开放性和容纳性,但相关理论建设和具体研究仍存有待挖掘空间。

    2025年03期 v.37;No.345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社科成果展示

  • 文化世界的伦理——评《文化伦理学》

    余梦芹;

    <正>伦理的价值,在于伦理能够成为自由的条件。文化是人类精神劳动的产物,可满足人类精神生活与理性进步所产生的各种需求,从而成为实现自由或再生产自由的条件。文化是人的精神结构的呈现,也是人类精神结构不断完善的必需条件。魏则胜教授的专著《文化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不仅创建了较为完备的文化伦理学理论体系,而且在核心范畴与基本观点等方面,丰富和完善了当代文化伦理学理论。

    2025年03期 v.37;No.345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